现代营销学“小字的艺术”
小米17 Pro的宣传海报上,“逆光之王”四个大字与右下角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产品设计目标”的小字形成鲜明对比。“逆光之王”旁边那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正是雷军商业哲学的最佳注脚——大字吸引流量,小字规避责任。
这不是孤例,而是小米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用大字体收割流量,用小字体甩锅免责。
小米的营销史,几乎就是一部“定语营销”的进化史,小米已经将这种“大字吹牛,小字甩锅”的手法玩得炉火纯青,充电桩宣传“终身免费流量包”,小字补充说“产品规划寿命8年”。这种营销手法被业内人士精辟地总结为:“大字收割流量,小字甩锅免责。”
有网友嘲讽道,这就像在简历上写“斯坦福博士,苹果总监”,然后标注一行“以上为人生目标”。小米的营销团队似乎深谙人性弱点——人脑的“锚定效应”会让大字成为第一印象,而小字则被选择性忽略。在法律边缘系统性试探,在消费者认知的灰色地带精心布局,这已成为小米营销的标准化操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但“引人误解”的界定存在相当的解释空间,这给了小米试探法律边界的机会。
“定语营销”本质上是对法律边界的系统性试探,当“大字承诺”与“小字说明”存在实质差异时,是否符合《广告法》要求的“准确、清楚、明白”?这给监管层面带来挑战,规则更新跟不上营销手法的演变。
当消费者不得不带着“大家来找茬”的心态去阅读产品宣传,当每一个夸张的广告语都在暗示“此处有陷阱”,小米这个品牌在人们心中已然变了味道。
营销的尽头是信任,技术的终点是共识。没有乔布斯的技术实力,却幻想成为苹果式的标杆,这才是雷军和小米最大的“自嗨式”幻觉。
大字造势,小字叠甲的注释文案,是各行各业约定俗成的广告宣传惯例。不过,当看到网友们搜集到的各种海报案例的时候,才发现,用小字标注来设定产品预期目标的用法,的确不是小米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