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坐什么?
坐月子这个话题很长时间以来是网络上口水仗的来源之一,非常多的人认为这是个陋习,要予以破除,但是宝妈们却以实际行动坚定的支持坐月子。市场上的月子中心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贵,一些品牌月子中心甚至要提前半年预定床位。
那么,坐月子坐什么?
所谓坐月子,是指妇女在生产过后休息调养身心的一种习俗,时间约为一个月,大致对应现代医学定义中的“产褥期”。
生儿育女对每个妇女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相应地,女性的产后恢复也一直受到重视。一些秦汉时期的医书已经涉及到了相关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国家为了鼓励生育、蕃息人口设置医者看护临盆产妇,如越王勾践就曾下令全国,要求即将分娩的产妇主动上报政府,政府会派医者看护。根据婴儿不同的性别,政府会提供产妇不同的牲、酒津贴。如果出生的是个男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犬;如果出生的是个女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猪。同时,公家还会负担生了两个孩子的女性的口粮,提供一位乳母给生了三个孩子的女性,以帮助哺育。先秦到唐代的医书,对于分娩后的各种不适,都用“产后”病来指称。至于“产后”到底是几日,则有三日、七日、三十日、百日等不同说法。宋代有卧床三日的规定,似乎产后三日是产妇生命攸关的关键,三日之后若无大碍,就可以滋补调养了。
宋代之前,中国人就很注意产妇的产后保健。分娩之后,产妇会被抱到比较干净的地方休息,古代的厕所通常设在屋外,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为了预防受风,产妇要特别注意如厕的便利性,最好在房间中放置厕盆。产妇临盆之后的安危,首要是防范血晕和痉病。同时《产经》、《千金方》等医书也说,在生产之后不要让人母立即知道婴儿性别,以避免影响产妇情绪。到了南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书中总结到:“若未满月,不宜多语、喜笑、惊恐、忧惶、哭泣、思虑、恚怒、强起离床行动、久坐;或作针线,用力工巧,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腻鱼肉之物;及不避风寒,脱衣洗浴,或冷水洗濯。当时虽未觉大损,满月之后即成蓐劳。手脚及腰腿酸重冷痛,骨髓间飕飕如冷风吹,继有名医亦不能疗。”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逐渐形成避风,穿厚衣,戴厚帽的坐月子习俗。
那么,古人担心的“蓐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导致产妇蓐劳、蓐风或产褥热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在分娩过程中因为环境卫生及助产人员没有经过消毒而感染了依原体或者细菌,而出现畏寒、高烧发热的症状。古代人并不能了解其中的原因,故而将其与风吹、着凉引起的感冒症状联系在一起,想当然地得出了保暖、回避冷水、不吃冷食、避免受寒等似是而非的禁忌。到 20 世纪初,当英国生化学家发现了青霉素后,传统的接生婆被医院中清洁无菌的助产士取代后,产后妇女也不必再担心细菌感染,彻底摆脱了产褥热对广大生育妇女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后坐月子的那些老讲究实际意义就不大了。
但是,产后女性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都发生了变化,身体比较虚弱,确实需要一个调整和恢复的过程。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的产后保健措施,包括增加休息、适度活动、注意身体清洁、加强营养、保持情绪稳定等等。产妇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取合适的方式开展产后保健,只有科学地“坐月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